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吸引游客超一百五十四萬人次
來到這座館 愛上商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楊之甜
“你有沒有為了一座博物館,赴過一座城?我這次就是專門為了殷墟博物館,跑了一趟河南安陽。”網友“遠山”近日在其自媒體平臺發(fā)布的旅行攻略中寫道。
跟這位網友一樣,“為了殷墟博物館,奔赴安陽城”的現象不在少數。1月6日,記者從殷墟博物館獲悉,自2024年2月26日新館開館以來,該館共計接待游客超過154萬人次。
殷墟博物館里,游客們正在觀賞文物亞長牛尊。彭捷 攝
展陳豐富,文物中觸摸偉大商文明
“我今天跟3000年前的將軍握了‘手’!”“殷墟博物館藏品特別精美,特別是青銅器,充分展現了商人的智慧與藝術才能。”觀眾紛紛留言。
這是殷墟博物館館藏文物的魅力。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近4000件(套)文物,超過四分之三的珍貴文物首次與觀眾見面。其中,基本展陳“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個部分,厘清商文明發(fā)展脈絡,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闡釋商文明的世界意義。“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等四個專題展覽,從不同維度讓觀眾觸摸真實的商朝。
“殷墟博物館新館的建設,致敬殷墟90余年的豐碩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致敬中國考古學百年輝煌。”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說,大量精美絕倫的文物,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出3000多年前青銅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商代巧奪天工的技術工藝。
活動走心,歷史在“煙火氣”中活起來
“講解員的生動解說,將商代塵封的歷史一頁頁翻開,讓同學們在震撼之余,更深刻理解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北京市東方德才學校老師劉迎說,參觀博物館是研學的重要內容,就是想讓同學們找到歷史知識和優(yōu)秀文化的情感共鳴,借此找到文化傳承的紐帶。
讓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眾,讓3000年前的商文明“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殷墟博物館“出圈”的密碼——
過去一年,殷墟博物館特色活動精彩紛呈。“新春時裝展演”為觀眾帶來文化與時尚“碰撞”的盛宴;“大邑商·夜安陽”博物館夜游活動開啟,開放夜間游覽,共享美好生活;“五一”假期“穿越時空之旅——商代百工體驗之旅”吸引“旅游特種兵”打卡;暑假推出“萌寶尋商記”,開啟孩子們獨特假期之旅;“大邑商里尋明月”讓中秋節(jié)更有文化味兒;“殷墟文物猜猜看”激發(fā)公眾對文物的研究興趣……
如何追逐熱點讓年輕人聚焦,殷墟博物館也有妙招:
考古工作者現場清理車馬坑遺跡,讓一堂堂“考古公開課”載著游客穿越3000年時光;自制推出多期“國寶日歷”視頻版,引發(fā)大家持續(xù)追更……
文創(chuàng)出新,博物館有熱度更有高度
賣斷貨!搶不到!前不久,一款以婦好鸮尊為靈感設計的干發(fā)帽,成為殷墟文創(chuàng)產品里的絕對“爆款”,上市兩個月,銷量2000多個,銷售額達到8萬余元。
“文創(chuàng)雪糕是必買的,殷墟博物館還有文創(chuàng)餅干、甲骨文咖啡等,都是拍照打卡必備的。”大學生劉夢雨對記者說,她還喜歡集章,在這里蓋章很“過癮”。
文創(chuàng)產品不斷“上新”。自開館以來,殷墟博物館慢慢迎合游客“口味”變化。目前,該館文創(chuàng)產品已從初期的文物衍生品逐步向“生活”體驗轉變,產品類型涵蓋生活用品、文具服飾、飲品美食等9大類400多種。
有熱度更有高度。2024年12月13日,殷墟博物館正式發(fā)布《殷墟日歷2025》,用近300件珍貴文物從商代史、甲骨學、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傳播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偉大的商文明和早期中國的出彩時代。
“正如很多外地游客所說,他們因為殷墟博物館愛上了商文明,愛上了安陽這座歷史悠久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說,期待更多人走進殷墟博物館,了解商代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甲骨名人堂
于省吾:甲骨文字考釋的一代宗師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東寶
甲骨文考釋,是甲骨學研究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120多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不懈努力,殷墟甲骨文中的大量辭例得到了正確釋讀。
說起甲骨文考釋,必須提到“甲骨五老”之一、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所作的貢獻。
已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學者王宇信曾在《甲骨學通論》(1993年出版)中指出,于省吾在甲骨文字考釋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超過了前人,不僅他考釋或加以解說的約300個甲骨文字對我們很有參考價值,而且他將羅振玉、王國維以來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加以繼承并發(fā)展,對我們今后文字的考釋工作發(fā)生深遠的影響。
于省吾晚年像。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號夙興叟,齋名雙劍誃、澤螺居,遼寧省海城縣人。一生致力于古文字學、古籍整理、古代歷史、古代文物等方面的研究,治學嚴謹,成績卓著。
于省吾正式從事包括甲骨文在內的古文字研究,是在他35歲那年。在一篇發(fā)表于1982年的自傳文章中,于省吾回憶:我從事古文字研究,開始閱讀古文字著作,羅振玉、王國維整理并刊布的大量原始資料,給學習和研究帶來很多方便。他們對甲骨文字的考釋及有關問題的研究也往往有新的發(fā)現。
“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學者對古文字研究極不嚴肅,甚至有人公開宣稱考釋古文字‘若射覆然’,這就無異于猜謎。”于省吾在文中說。
于省吾認為,古文字是客觀存在的,是“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的,只要深入鉆研,對文字的點劃或偏旁以及它和音、義的關系作出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并尋出每一字橫向的同一時期的相互關系,以及縱向的先后時期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則多數古文字是能夠被正確認識的,那種貌襲臆斷的舊作風必須堅決擯棄。
1940年至1943年,于省吾考釋甲骨文的專著《雙劍誃殷契駢枝》《雙劍誃殷契駢枝續(xù)編》《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相繼出版,他在同行中嶄露頭角。
《甲骨文字釋林》書影。
1979年,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釋林》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是他積一輩子心血研究甲骨文字的精華。全書用“分析偏旁以定形,聲韻通假以定音,援據典籍以訓詁貫通形與音”等科學方法,考釋前人所未識或已釋而不知其造字本義的甲骨文字約300個,論證簡潔嚴謹。同時,他在該書中所釋的“具有部分表音的獨體象形字”“附劃因聲指事字”,是對傳統(tǒng)文字學理論“六書”說的發(fā)展和突破,開創(chuàng)了考釋文字的新方法。
于省吾的學生、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林沄回憶,于省吾有幾種筆記是一直續(xù)記至暮年而不輟的。其中,一種是隨時記錄新發(fā)現的古文字資料,按所見先后依次釋錄。一種是按古文字單字或偏旁為單位,集錄各方面有關資料。例如,把同一字形的各種變體、各條辭例都抄在一起,有新發(fā)現、新認識,逐一補入。還有一種是專門抄錄古代文字通假實例的。
于省吾把幾種筆記都常置案頭,讀書時隨見隨錄,逐冊標號。“正是因為他這樣刻苦收集資料,并系統(tǒng)地進行分析整理,才能在古文字考釋方面不斷有新的創(chuàng)見,而且提出的見解,必能舉出一系列確切的證據。”林沄在《追念于省吾先生》一文中說。
此外,于省吾利用古文字研究成果及古代典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有關制度,也取得一定成就。在《甲骨文字釋林》序言中,他曾明確闡述了“研究中國古文字的主要目的,是為探討古代史”的觀點。
“中國古文字中的某些象形字和會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會活動的實際情況,可見文字的本身也是很珍貴的史料,在本書中,我利用甲骨文字的構形和甲骨文的記事,對我國成文歷史的開始,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進行了一些研究。”于省吾在這篇序言中表示。
于省吾除了從事研究和著述,還為甲骨文研究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他在吉林大學任教期間所培養(yǎng)的研究生,如姚孝遂、陳世輝、林沄、張亞初、何琳儀、湯余惠、曹錦炎、黃錫全、吳振武等,均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所建樹,推動了甲骨文的保護和研究。
甲骨文雙語小學堂
甲骨文的“疾”字,似人躺在床上,身上不斷冒汗之形,意為生病。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疾”(jí)depicts a person lying in bed,with sweat continuously appearing on his or her body,symbolizing illness.
(文字翻譯 童林 張蕊)
文物小檔案
商•青銅蛇
插圖/王偉賓
現藏于三星堆博物館。該器殘為三段,蛇頭部寬大,微上昂,頭上有耳,長眼,眼球呈圓形凸起,左頸下有一環(huán)鈕。蛇身飾菱形云紋,兩側腹部各有一排鱗甲。蛇尾上翹并向前內卷。蛇的造型頗具寫實風格,尾前端兩側飾卷云紋,尾上兩側各有兩條凹紋,貫通至尾尖。
漫畫甲骨
小王子怕吃藥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arcworkforce.com/showinfo-263-34341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