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伴隨著全球化進程中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國家各項傳統(tǒng)戲曲扶持與保護政策的出臺,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戲的價值日益凸顯,戲曲復興時代來臨。全國各地戲曲劇種迎來了好時機,一大批經(jīng)典劇目得以復排,許多優(yōu)秀劇目被整理搬演。然而,在這樣的傳承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下有些劇種、劇目其程式、技術還在,并呈愈見豐富之勢——許多多年未見于舞臺的本戲、折戲、絕技得以被挖掘,重現(xiàn)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而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劇武戲《朝金頂》、泉州高甲戲的蹺工等等,但是有些劇種劇目淡漠、喪失了原有的野氣,應有的煙火氣、市井氣或者民間氣。新創(chuàng)劇目中這一現(xiàn)象更為嚴重。一味追求雅致及“詩意”。劇種的文人化、雅致化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劇種的失味:草根味、民間性、世俗化消失,地方文化特點淡薄,劇種同質化或泛劇種化、泛戲曲化的傾向嚴重。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對于傳統(tǒng)劇目的整理改編,不少劇作家試圖擦拭其粗糙的部分,在保持民間性的同時適當融入當下觀眾的審美質素,提升其品格,使之成為既傳統(tǒng)又煥發(fā)當代感、雅俗共賞的新市民戲曲,但要做到雅俗共賞太難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劇的導演多是高級知識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劇目的樣式也就被決定了。劇目的大投入也是一個原因,若舞美精致華麗,舞臺其他部門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統(tǒng)一風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戲劇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輔導與推進傳承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滲入了精英文化意識,這一方面有傳統(tǒng)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的原因,也是多年來國內(nèi)一些專家熱衷于引進精英主義經(jīng)典理論的結果;往往視戲劇戲曲為高雅藝術,并將之等級位階化;這種等級劃分,恰恰阻礙了戲曲的民間化、大眾化,也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我們的很多戲劇工作者應辨清唯美主義與偽美主義的界限,摒棄雙重標準,不能在理論上對戲曲美學、雅與俗的內(nèi)涵很清楚,但在實踐中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劇目的雅化。
還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地方方言意識淡薄,戲曲創(chuàng)作者對地方語言不夠熟悉、不夠重視、不夠自信。地方方言對于地方戲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現(xiàn)在的問題,恰恰是在一度創(chuàng)作上不少劇作家不熟悉方言,不是用方言思維來寫戲,而用普通話思維;劇作家在全國寫戲是好事,但劇本往往存在方言轉換的問題;二度創(chuàng)作上又兼之大量的戲曲演員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韻味自然無從“咂摸”。方言被嫌棄,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問題。我們依然缺乏對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對地方方言、地方音樂及聲腔等的自信。我們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而且這種文化自信并不缺乏歷史感,傳統(tǒng)戲曲能流傳至今就是最好的明證??上驳氖沁M入21世紀,各地陸續(xù)提出了保衛(wèi)方言的口號?,F(xiàn)在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如火如荼,讓人期待方言進校園,或者借著戲曲進校園讓方言熱起來。
歷史曾經(jīng)給過我們啟示。清中葉的花雅之爭,曾與昆曲爭勝的弋陽腔一旦失去剛健清新的特色、逐漸雅化則唯余衰落的命運,而廣受老百姓喜愛、由民間藝人培育的四大徽班終于站住了腳跟。警惕劇種的廣泛雅化,不是不要劇種的雅化,而是要保持劇種的個性,保持劇種特色,該雅的要雅,該雅俗共賞的要雅俗共賞。風格單純的古老劇種如昆曲,其劇目要依從劇種特色;而風格多樣的劇種,例如閩劇可俗可雅,不僅要尊重劇種本體特質也應根據(jù)題材特點來打造劇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應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方李珍)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arcworkforce.com/showinfo-33-22844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